- 风水
风水作为一个专门术语,最早见于《葬书》。《葬书》是一部专论如何选择葬地环境的著作,书中说「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,又说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《葬书》首次提出了明确的以藏风、得水为条件的风水概念,为后代的风水概念所传承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说:”天之偏气,怒者为风。”风和人的吉凶有关,比如说周武王伐纣,大风折盖;秦始皇浮江到湘山祠,遇大风阻截,都有很重要的吉凶意义。风, 用今天的话说,是流动的空气,空气要流通,才是鲜活的、健康的。
万物的生长都是离不开水的,人类也不例外。古代的人认为,水是万汇之根源,人由水生,水决定人的体质和品性。正因为水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,所以风水之术很重视水,以江河为水龙,说水能聚气,人一旦得气就获得了生机,就会兴旺发达。
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,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。但是,得风过甚,则有风寒之虞;离水过近,则有洪涝之险。惟有避风近水而地势略高的地方,也就是前人所说的”藏纳”和”高燥”之处才是上佳之地,这就是古人最初的”风水”观。
可见,风和水都是指宜居之处及其地形地貌,风水之说不是简单地讲风和水,而是讲与居处要求有关的地形,它的建立正是基于风和水与地形关系认识之上的。
- 堪舆
堪,地突之意,代表地形之词;舆,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,著重在地貌的描述。《史记》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,本有仰观天象,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,后代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:堪舆家,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。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,而应分五部份,曰:罗罗、日课、玄空学、葬法及形家。
- 风水流派
目前已经发展为多流派的风水学,每一派的风水学都有不同的理论,分为:
一峦头派: 1 形势派;2形象派;3形法派。
二 理气派: 1八宅派;2命理派;3三合派;4翻卦派;5飞星派;6五行派;7玄空大卦派;8八卦派;9九星飞泊派;10奇门派;11阳宅三要派;12廿四山头派;13星宿派;14金锁玉关派。
- 风水术
亦称相地术或堪舆学,研究风水的学问。
具体指人们从生存需要出发,结合传统文化意识,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、安排与处理的原则与方法,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係的学问。风水术起源于华夏族先民对于居处环境的勘察和选择。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《诗经》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。
《大雅·公刘》篇述公刘率领周朝先民迁居幽地时,其中多次提及公刘登高行远,勘察广原京峟,草泽流泉。如第五章:驾公刘,既博既长,既景乃岗,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,其三军曹,度其隰原,彻田为量,度其夕阳,幽居允荒。
公刘不仅察其山水,亦测其日形,相其阴阳、观其日出日落,之确定居处之正位。随著经验的积累,古人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著某种必然的联繫,认识到水火山泽、日月星辰、风雨冒电、自然方位、四时变化等对人的生活生存的影响。
如《吕氏春秋》云:轻水秃廮,重水尰躄,甘水好美,辛水疸痤,苦水尪伛。
《孔子家语》亦云:坚土之人刚,弱土之人柔,墟土之人大,沙土之人细,息土之人美。
在此基础上,古人于是有了太清之气、两仪、四象、五行、八卦等观念,并把它们运用于居处环境的选择,进而有了这方面的专书一堪舆。
汉末,形成了风水术或相地术的原形。随著眼历史的发展,文化的繁荣.古人们越来醉心于探究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神秘联繫。唐宋之际,形成了两大风水理论流派。
江西形势派注重龙脉、穴位、砂水、方位之间的呼应及其对气的藏聚
福建理气派则以五行八卦、天星、十二支为四纲,认为气作为化生人体及万物之源,无形迹可寻,须以罗经定其位而察其气,重视方位对气的生克迎聚,明清时代,两派理论渐趋融合,在风水勘察中,形、理并重,导致了风水理论的複杂化。
及至今日,由于名词术语的纷繁複杂,风水的形成,是华夏明进步的标志,风水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,是华夏文化高度发展和成熟完善的结果。
- 生气
简称为气,亦名内气、五气、阴阳之气。气是六合大初之清气,化而生乎天地万物者,乃万物之源。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—,郭璞《葬经》;葬者,乘生气也。
注云: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,在天则周流六虚,在地则发生万物,天无此则气无以资,地无此则形无以载,故磅礴乎大化,贯通乎品汇,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。
一气化而生阴阳,折而为五行,故亦名阴阳之气、五行之气。
《葬经》云: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而为生气。因其行乎地中,其形不见,故又名内气。
风水家认为内气行则万物发生,内气聚如山川融结,故土为气之外体,水为气外形,是以山水之势行,即气脉之行,山水之势止,即气脉之止。山水之奇秀明丽者,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。
《葬经》所谓「内气横形,外气止生」即指此意。
风水家又认为,人与父母之身体,皆为生气凝聚而成,子嗣为父母所生,体气有相通之处。
父母亡后,葬之于灵气聚锺之地.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,反可受气,父母之本骸得气,其遗留之体—一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。
《葬经》云:经曰: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。
注曰:形穴既就,则山川之灵秀.造化之精英,凝结融会于其中矣。苟盗其精英,窃其灵秀,以父母遗骨葬于融合之地,由是子孙之心寄託于此。……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,故降神孕秀,以锺于生息之源,而其富贵、贫贱、寿夭、贤愚、靡不修系,至于形貌之妍丑,并皆自象山川之美恶。故嵩岳生申,尼丘孕孔,岂偶然哉?
因此所谓葬事,即以父母之体葬于山川灵秀一 生气凝聚之所.以期己身及子嗣感应其生气受福。是以风水之事,举凡寻龙脉、察形势、觅星峰、辩水源、测方位、定穴场、倒仗放棺究深浅,诸如此类,其最终日的,即是求乘生气。
徐之瑛在编辑《地理天机会元》一书时极推崇《葬经》,其注文云:地理诸书世传充栋,求其术臻神妙者,而《葬书》为最理极。
郭璞《葬经》的「葬者,乘生气也。」乃是开篇的笫一句话。夫葬者,乘其地之生涌也。生气行乎其中,有聚有散,有顺有逆,有起有止,有强有弱,有浮有沉,有正有杂。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惟在审察、详辨、弃就、乘接之得宜。凡地理,先明其理气,察于阴阳,熟于山川,辨于脉息,然后以逆顺而控善恶之用。山水者,阴阳之气也。
《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》夫葬者,乘其地之生涌也。
生气行乎其中,有聚有散,有顺有逆,有起有止,有强有弱,有浮有沉,有正有杂。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惟在审察、详辨、弃就、乘接之得宜。凡地理,先明其理气,察于阴阳,熟于山川,辨于脉息,然后以逆顺而控善恶之用。
山水者,阴阳之气也。山有山之四阳,水有水之阴阳。山则阴盛,水则阳盛,高山为阴,平地为阳。田盛则窖乎阳,阴盛则欲乎阳。山水之静为阴,山水之动为阳,阳动则喜平静,阴静则喜乎动,动静之道,山水而已。合而言之,总名曰气,分而言之,曰龙、曰穴、曰砂、曰水。
有龙无水,则阴盛阳枯而气无以资。有水无龙,则阳盛而阴弱而气无以生。无水气何卫,无穴气何聚;必欲龙以来之,水以界之,砂以卫之,穴以聚之,然后可为地也。
杨公云,有龙无水不堪扦,有穴无龙枉费然,龙穴若明砂水聚,自然主气得周全。凡论龙穴、砂水,备有一辨,龙辨支宠,穴辨其伪,砂辨顺逆,水辨出入。以龙言之,龙即山也,以山言之,山即土也,以土言之,土即气也、体也。
有土斯有气,故气因土而行,土因气而感。土考,有气则润而聚,无气则枯而散,土行而气亦行,土止而气亦止。寻龙者,必欲夺其所起,乘其所止。起之一字,结穴之伊卜寻其所起,勿脱其体,原其所止,勿脱其脉。
- 藏风
指穴场必须垣城完整,拱护周密,不使外风盪刮穴场而生气飘散。
风水家认为,生气因水而聚,因风而散,故风水之法,得水固然重要,但若穴不避风,生气随之散逸,得犹如不得。
郭璞《葬经》云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。故谓之风水。
经曰:明堂穴水如惜血,堂里避风如避贼。可不慎哉?高壠之地,天阴自上而降,生气浮露,最怕风寒.易为盪散。如人深居密室,稍有罏隙通风,适当肩背,便能成疾。故当求其城郭密固,使气之有聚也,是以堂穴之四维四正前后八方,
须当求其完密而无空缺,使生气避风而凝聚,一有空缺,则风盪穴场,不惟无吉,反致灾殃。以砂论之,要如:案砂不有,则明堂倾抵御,凹风前来,堂气难收,主贫穷败绝。玄武藏形而无乐托之山,主长房伶仃孤寡。白虎空缺则凹风右灌,主弱弟幼于,败绝夭亡,两肩凹风主败绝,两足凹风主破家。
故廖瑀《泄天机·安坟入式歌》云:「第三最忌凹风穴,铁定人丁绝。」但平支之地、生气沉潜于地下,自下上升,不怕风吹盪散,故穴虽在于旷地;八面无蔽,亦无害于生气凝聚,是以强风唯以山垄之穴言。
- 龙脉
指如龙般妖娇翔,飘忽隘显的地脉。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,故风水家之龙脉,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。
《阳二宅全书·龙说》云: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。
《撼龙经》云:大率龙行自有真,星峯磊落是龙身……龙神二字寻山脉,神是精神龙是质。龙行飘忽,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,山脉亦多起伏逶迤,潜藏剥换
《葬经》所谓委蛇东西,忽为南北即是此意。辨龙首要分清枝干,寻得干龙而于支上点穴,大非吉事。
《堪舆漫兴》云;寻龙枝干要分明.枝干之中别重轻。次要分真龙之身与缠护之山。凡真龙必多缠护。缠多富多,护密人贵。但若于缠护之山下穴,即失真龙之气,亦大不吉,识得真龙,然后观其水口朝案、明堂龙虎,确定结穴之处。龙之势,以妖矫活泼为贵。
重重起伏.屈曲之玄,东西飘忽.鱼跃鸢飞,是为生龙.葬之则吉。如果粗顽臃肿,慵獭低伏,如枯本死鱼,是为死龙,葬之则凶。风水家于龙尚有诸多名目,要加强龙、弱龙、肥龙、廋龙、顺龙、逆龙、进龙、退龙、病龙、劫龙、杀龙、真龙、假龙、贵龙、贱龙、皆言龙脉须缠护周密,护卫有情而不斜飞逆转。形宜瑞庄秀雅,如果主客不清,枝干镇糊,或尖射搓蛾,怪石峥嵘,俱为恶形,塟之多有劫煞。
- 朝案
朝山和案山的合称。风水家认为,龙脉落穴,真气凝聚之所,如王者身怀万宝而燕息。
明堂宽绰,池湖缭绕,远山近水,朝揖翕聚,千源万脉,总归一处。
远者干里迢迢而来,与穴遥遥相对,俯伏拜揖之状是为朝山;近者自身穴前,如玉几龙案,是为案山。
徐善继《人子须知砂法》:夫曰朝案,皆穴前之山,其近而小者移案。远而高者称朝。
因此,朝案是真龙结穴的徵象,龙脉之行,隐拙剥换,何处结穴,殊难寻踪。
如果能识得朝山案山,即是其止息之处。
《人子须知· 砂法》又云:既生成之龙穴,必有自然之朝应。穴位视朝案高低而生,朝山高时穴在高,朝案低时,即在低处下罗盘。识得朝案之真,其穴大贵。
杨筠松《疑龙经》云:如有朝迎性情真,将相公侯立可断。若无朝案,其穴则多花假。刘谦《心经》云;有龙穴而无特秀之朝案,乃鬼龙虚结,决非真穴。平洋之地,原无朝案可寻,然平洋高一寸则可言山,是以高田之埂,即为朝案,隐隐隆隆之中以为拱持。明朝不如暗拱,平洋龙胜出脉。
- 朝山
又名朝砂,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,作朝揖之状的山。
黄妙应《博山篇》:面前特立,命曰朝砂。朝山是识别真龙的穴的标志。
《撼龙经》云:最是朝山识正龙,高低只取朝山定。又云:朝迎若是有真情,此是其龙断不疑。
刘基《堪舆漫兴》:大都捉穴有明徵,穴好朗山分外清。若使面前无真对,纵然有结力惟轻。
朝山与主也长短相若为正势,否则为逆势。朝山以两水相夹,三五成形,尖秀方圆为高格,称为特朝山。
主家人锦衣玉带,为将为相。其次为横朝山,前山横过,山脚分枝,枝上作朝,亦皆端圆尖秀,依次排开,如官署列队排牙,喏应主山。
朝山若能重重叠叠,节节增高,则愈添气象,显立山穴场王侯之尊。主子嗣高官厚禄,富比陶朱。若前朝之山孤独,如高耸尖圆,亦为吉象;若倾侧低头,斜飞碎破,则主家败财亡,一贫如洗。朝山又有真假之分。须与主山有情呼应为妙,如果尖倾直去,或侧面反背,则有凶而无吉。
《塔舆漫兴》云:「纵有真龙朝对恶,亦须凶报不相饶。」也间或有真龙结穴无朝山者,只求诸水朝聚,汪汪万顷,多有关拦,生气凝聚其间。
- 案山
又称迎砂,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。案山能使穴前萦绕更为周密,有助于生气凝聚,亦增居处者之尊重。徐善继《人子须知·砂法》云: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……如贵人据几案处分政令之义。有案山,则穴前收拾严密,无气不融聚之患。案山为朝山之延伸。
杨筠松《撼龙经》云:客山千里来作朝,朝在面前为近案。案山最重形美,大抵要如天上三台或如玉几横琴,或如笔架眠弓,或如圆帽,以清秀为美,如此则出人文秀,金榜题名;最忌粗恶、臃肿、斜飞突怒、峞岩压穴之形,如此则出入凶狠顽愚。案山之势,又不宜太过狭窄。
杨筠松《疑龙经》云:出人短小与气宽,皆足明堂与案山。明堂宽阔气宽大,案山逼迫人凶顽。案山对于穴山,要有朝揖之势方贵,如果穴山呈依案山之势,则主客反情,主出入贫贱。
案山与朝水,不宜顺水随势,应该逼水逆转,使其湾环缠绕,使生旺之气不泄,方为吉相。有案山则财富无量,如果无案山,则旷盪无拦,生气涣散,主中房子嗣破败流离。
廖瑀《泄天机·安坟入式歌》云:第四犹嫌无案山,衣食必艰难。
- 三大干龙
风水家以南海、长江、黄河、鸭绿江四水域为界,将中华山脉地势分别三大部分,称为三大干龙,即北条干龙、中条干龙、南条干龙。
- 枝龙
即干龙的枝脉,即大龙脉所分枝的小龙脉。
杨筠松《疑龙经》云:枝龙身上亦可裁,半是虚花半是胎。若是虚花无朝应,若是结实护送回。如能寻得校中之干,而能先干龙作穴,亦为大富贵地。因为千里来龙,穴脉连贯,生气相通。因此,先干龙作穴,能尽得其真气。《疑龙经》云:干龙多是生王候,枝作干龙亦萫衍。反之,若干龙先作穴则枝龙气势短浅,枝不胜干,不必作穴。
- 枝脚
龙脉主体两侧之短小山峦,犹如枝上之叶,又称挠棹。
渭龙脉如舟,技脚如其划水桨揖。风水家认为,枝脚亦是脉气所成,可据以辨龙脉之真假吉凶,
刘基《堪舆漫兴》云:技脚反背龙必假,校脚归缠龙必真。不知其父观其子,不知其君观其臣。
徐善继《人子须知·龙法》:枝脚桡棹,龙之分气也。其形体各以类从。故龙之长远者,其枝脚桡棹亦长远;龙之短小者,其枝脚桡棹亦短小者。龙之吉者,其发为枝脚亦起星辰带贵气;龙之凶者,其见于枝脚亦必恶陋类凶形。枝脚以其形状,可分类梧桐枝、芍枝、蒹葭叶、杨柳枝等。
龙脉两翼枝脚对应匀称,是梧桐枝,为上格;家中子嗣各房齐发,家入团聚和睦,龙脉两翼枝脚有长短参差,但大致相当,是芍药技,为中格,亦为贵龙,主长寿富贵;两翼枝脚呈芦叶形,右节节相间而能大致停均,是竞茵叶,为下格,亦能发格。校脚最差形月杨柳枝,边多边少甚或边有边无,如人手脚偏废,此龙不吉。葬之必公有亏,各房子嗣贫宫贵贱,吉凶不齐。龙脉无枝脚者,为仙带脉。
- 帐幕
指祖山四周形如帐幕般缠护之山。诸山重峦叠嶂,绕缠簇拥,将主龙夹卫于中。风水家认为,缠护是真龙的随身标志,
《地理醒心录》:帐谓屏帐也,阔者十数里、五六里,狭者二三里或一望之远。黄妙应《博山篇》云:「认得真龙,真龙居中,后有托的,有送的,旁有护的,有缠的,托多送多护多缠多,龙神大贵?中贵?小贵?凭这可推。
因此,寻龙必看缠山,缠山是真气不散的保证,如千里关锁,卫护真龙生旺之气,方生结成大地,缠护愈多,其地愈贵。
《撼龙经》云:龙若无缠又无送,纵有真穴不堪用。护缠多爱到穴前,三重五重福延绵。一重护卫一代富,护卫十里宰相地。真龙自太诅山聚讲现形,随即分校擘脉,滔滔而行。欲辨主龙上迹,须识帐幕之形。
《撼龙经》云:形如帐幕开张样,二重入快一重出,四重五重如巨浪……帐幕多时富亦多。一重只是富豪样,两重两幕是真龙,帐里贵最为上。」末句意指,龙鬚低伏,穿帐而行,若居帐外、帐上、帐边,俱贵格,为中下之品。所谓嶂中有绕穿心行,帐不穿行不入相。帐中隐隐仙带飞,带舞低垂主兴旺。
- 水龙
平洋之地以水为龙。平洋之地,山脉潜踪,水行即是龙行。
杨筠松《疑龙经》:行到平详莫问踪,但看水绕是真龙。
风水家认为,山水为乾坤二大神器,故有山之龙,亦有水之龙。
《葬经》云:气者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。气行则水随之而行,而水止气亦随之而止。
溢于地表有迹而行者为水,潜于地中无形而运者气,水与气相为表里,因而察来之或东或西,可川知气之来去行止。
- 平洋
指地势平坦而多河流穿行的地带。风水家认为,平洋之地,虽无山脉可言,但平洋为龙势跌落之处,水脉即龙之血脉。只要四面水绕,归流—处,即是龙脉结穴之地。
《葬经》:气之盛,虽然流行,而其馀者犹有止,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。
注云:平支之龙,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,……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,又岂知支拢气隐若零散,而其深者犹有聚也,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。
杨筠松《疑龙经》云:行到平洋莫问踪,但看水绕是真龙。平洋之地,其势为阳,其生气自下行上,但求其平坦开阔,虽然四面无遮,而不嫌八风相吹,不忧其生气散佚。
- 平受脉
指行于平地的龙脉。风水家认为,虽然平洋之地,龙脉潜踪隐迹,但察其隐,辨其微,仍可知道龙脉之断续相连,寻得融结生气的吉地。
《葬经》云:支之所起,气随而始,支之所终,气随以锺。
《人子须知·龙法》:平地之势,其龙坦夷旷阔,相牵相连,珠丝马逊,藕断丝牵。
因此,观平支之脉,须善察其土阜高低,水绕情状。
李淳风《阴阳证要》曰:平受脉落平阳,高—寸为山,低一寸为水,平中有突,即为得其体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