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修行为何劝善为第一

提起修行,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会和很多世外高人的形象建立联系,从而会很容易忽略掉我们身边的日常琐事。在道教的教化中,从来没有一味只鼓励人们要出世。正相反,道教中倡导的忠孝神仙、提出的功德成神等等理念,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做好了自己为人父母、子女的人间本分,才能有机会去得道成仙。虽然世外高人的传说不绝于耳,但我们在看祖师隐世修真的故事的同时,其实更要明白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?

以无为心做有为事

全真丘祖,当年磻溪六年、龙门七载,可谓“隐世”,究其原因?

一,认知到自己在修行上还有不足,心性不定,大志不坚,所以用隐修与苦修的方式来做斗争;

二,在隐修的期间,丘祖在做一些如背人过河、与人救济的善事

功行双修基础上,才有了日后证道成真的前提。

善 是修行的根本

将善的书以《太上感应篇》最为出名。

《感应篇》,可谓字字珠玑,既有行善得善报的榜样,也有行恶得恶果的警示,还有祖师言简义丰的教化在其中。

在经过千年时光后,对当今的我们依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。

开始一句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;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就已经说透了人生的根本道理。

能把这一句的教化悟透彻,也就能摸到道教义理中的精髓。

修道人眼中,《感应篇》是至上经典的。

有人说,感应篇要说的道理太浅显了,总结起来不过是因果和承负两个词,远远比不上其他探讨玄妙道理的经典更有价值。其实这种看法只是简单的看到了经文中的文字,而没有读懂经文要求修行人做到的实际心性的转变。不从心性下手,只是理解经文,在真实的生活中心性就会反复。

劝善

第一层意思: 做到日常的语善、视善和行善,与人为善并且与己为善。

做好事,这句看似十分简单、人人都能理解的话,但却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想法和原因而无法做到真心行善。也即是说,我们心中所想,和自己的行为所能达到,这二者之间还存在十分遥远的距离,做善事而不知所为为善事,做的事情才是善事。以自我做善事的心,去做善事,心念一启动,已经有了善,有了善,心中就会有恶的显现,这样的行善,只是行为上的善。最初可以如此行善,但是不能满足于以善念去行善,而是行善而不知自我所做为善。

神仙是做出来的,而不是说出来的

道经要在师父的引导下去读。有人认为这是道人故作神秘,但其实是如果没有师父的引导,很多人不但认识不到深层次的含义,更会被一些不成熟的自我理解带偏。

读万遍经,只能明其义;行万遍路,才更加懂得道教为什么要劝善的理。

明白了这层理,才能明白修行人为什么要倡导慈悲的情怀

 

附:太上感应篇简介:

《太上感应篇》  是道教劝善书之一,简称《感应篇》,作者不详。

《宋史·艺文志》收录“李昌龄《感应篇》一卷”

《正统道藏》太清部有《感应篇》三十卷,题“李昌龄传,郑清之赞。

《重刊道藏辑要》有《太上感应篇集注》等,《道藏精华录百种》有《太上感应篇樾义》二卷。

该文思想可上溯至天师道的《赤松子章历》。

《太上感应篇》篇幅不长,计一千二百多字。

以太上之名,阐述“天人感应”和“道教承负思想”。由此动彼谓之感,由彼答此谓之应,应善恶感动天地,必有报应也。”

《太上感应篇集注》云:“太上者,道门至尊之称也,由此动彼谓之感,由彼答此谓之应,应善恶感动天地,必有报应也。”意即所谓“感应”指善恶报应,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。

因此,开篇即以十六字“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为纲,宣扬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的承负观念。

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,必须行善积德,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,作趋善避恶的标准,最后的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、“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;一日有三恶,三年天必降之祸”作结。

《太上感应篇》认为,“天地有司过之神,依人所犯轻重,以夺人算”,“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,录人罪恶,夺其纪算”,“又有三尸神,在人身中,每到庚申日,辄上诣天曹,言人罪过”,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。

当人非义而动、背理而行时,就会“大则夺纪、小则夺算”,而算减则贫耗,多逢忧患”,最终“算尽则死”,人就离开了人世;如果死有余辜,还将殃及子孙。

所谓“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”,则“天道佑之,福禄随之,众邪避之,神灵卫之,所作必成,神仙可翼。”若改恶从善,则将转祸为福。

《太上感应篇》书中的承负观念,虽然与小乘佛教人天乘法因果报应有些相似,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。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、今世、后世三世,该书则更强调现世与人对环境的蝴蝶效应,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。承负观念对人的吉凶祸福阐述的更广大。

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,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,要更加重视现世,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。

所以“欲求长生者”,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“有数百事”的过错,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,“善”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:得道成仙。

因此,《感应篇》大谈行善的好处,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——得道成仙的理想下,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,即现实的行善心态与落实。

西汉刘向的《列仙传》中以及各类道书中,外炼丹药、服食神果仙花、苦诵经文,内练真气。这些成仙途径或空虚,或玄妙,在《感应篇》中,“行善”成为成仙必须的、现实的手段。

“夫欲求天仙者,当立一千三百善,欲求地仙者,当立三百善。”这里的“善”,不再是《列仙传》中马师皇拯救神龙、子英善待金鲤的那种具有神话色彩的善,而是从家庭、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的生活准则。“不履邪径,不欺暗室”、“悯人之凶,乐人之善,济人之急,救人之危”、“受辱不怨,受宠若惊”、“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”等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